南京猎头:职工吐槽:只要公平,不要“被平均”
每到岁末,“年终奖”总会成为职场热词,今年自然也不例外。近段时间中,不少职工陆续在网上晒出了五花八门的年终奖:从引发调侃的“三箱辣条”、“两瓶酱油”、“一张彩票”;到令人艳羡的“现金墙”、“新房首付”、“豪车”,可谓无所不有。而就在这些“别人家的年终奖”话题热度未退时,一份由国内某家人力资源调查机构发布的《2014-2015年企业年终奖特别调研报告》的出现,也让职工们纷纷对照所在城市的平均线,看看自己是否“拖了后腿”。
上海居首,部分职工自嘲“拖后腿”
“上海地区年终奖平均值为8523元居全国第一,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和苏州的人均年终奖均在六千元以上,这些城市为第一梯队;厦门、南京、宁波、成都和天津成为第二梯队,人均平均年终奖以五千元为量级;武汉、无锡、福州等其余大部分城市以人均四千元成为第三梯队。”日前,这份《2014-2015年企业年终奖特别调研报告》一经发布便被广泛转载,其中对“三个梯队”的划分也在网友和职工群体中引发热议。借着这个由头,上海某民营企业职工徐昊的一个同事微信群也随之活跃起来:“年终奖?听说过没见过。”“人均八千五,我们连一半都不到,严重拖后腿啊。”
“身在第一梯队城市,年终奖却远远低于第三梯队。”
同事之间的调侃,也让徐昊深有同感:“我原本觉得自己的工资不算太低,每年三千元左右的年终奖金也还算过得去,看了这个报告后顿时觉得有点‘不平衡’,看来我们是‘被平均’了。”他的感受并非个例,在网络上关于这一话题的几条热门微博下,对这些平均数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表示认可的评论可谓寥寥。甚至有不少网友直言:没有发过年终奖。
在自嘲自己“拖后腿”的同时,徐昊也表示:平均数看看可以,不能深究。“年终奖的多少要考虑企业性质、行业形势、员工级别等因素,有多有少是正常情况。再说年终奖的多少也要跟平时的工资联系起来看,比如有的员工月薪两千元,年终却拿到四万元的奖金,而别的企业同工种、同级别的员工月薪六千元,年终奖却只有三千元,你愿意要哪种呢?所以虽然我的年终奖远在平均线以下,但从客观上来看,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比例还是比较合理的。”
差距悬殊,公平合理成关注焦点
作为对职工一年中工作业绩的肯定和奖励,年终奖在激励员工、留住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从这一层面来看,年终奖发得公平合理,比是否跑赢“平均线”显得更为重要。
《2014-2015年企业年终奖特别调研报告》显示,在受调查的全国多个行业六千多家企业中,有超过六成企业年终奖金额相当于员工的1至2个月平均工资;同时,也有超过15%的企业发放6个月及以上的年终奖。此外,从各个层级的年终奖数额度中位值来看,总监层级为78345元,约为部门经理的2.2倍,是基层员工的近18倍。
不同行业、不同级别职工的年终奖差距悬殊,这在职工小詹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小詹在房地产行业某上市公司工作已有四年时间,今年据她估计大约可以拿到五千元左右的年终奖。她告诉记者:“我们的年终奖是根据部门创收情况,结合年度KPI(即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来定的,不同级别和岗位上的员工之间差别是很大的,从助理策划到部门总经理可能是几百到十几万的差距。”在她看来,在同一职级上根据个人业绩来确定年终奖的数额,是比较公平的做法。
然而,在另一些职工看来,差异化的年终奖制度却可能导致另一种“不公平”。电力行业的职工王先生认为:“论功行赏、多劳多得当然好,但是对于很多工作来说,绩效是很难量化的,这种情况下实行差异化的年终奖制度就会存在很大的主观空间,再加上许多企业的奖惩考评制度并不是十分透明、完善,一人一奖的话可能会导致同事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反而不利于公平合理的实现。”
对此,一位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的企业管理者表示:“给员工发放年终奖是企业鼓励员工的一种表现,也是企业实现效益的方法。发的公平,能起到鼓舞员工士气的作用。发的不公平,则会产生反作用。所以在发放年终奖时,企业一方要注意公平的原则,要重视这个过程中的各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