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打造汽车业“人才引擎”
数据表明,未来五年内,仅上海就需要3万名汽车产业人才,而目前市场不足15000人。相反,仅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就职的华人或华裔白领就有7000多人。显然,缺乏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那么——
6月初的车展上,进口车可真是出尽了风头,888万元的豪华宾利,别克La Crosse,丰田T-1等概念车都令观者大饱眼福。本土品牌只有红旗、奇瑞、吉利等几种。有人认为,国内市场上已经是跨国资本的竞争了。汽车企业的竞争,核心是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开发能力反映在硬件装备上,更反映在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的素质上。从现在起,中国汽车如果再不将人才战略放在经营竞争的首位,那就可能成为没有主心骨的“世界汽车组装厂”了!
“消费热”拉动人才“需求热”
国外的经验表明,汽车业是靠人才拉动的。虽然政策、价格等对汽车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力资源。据悉:发达的汽车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及世界各地雇员达80万人,年工业总产值达1000多亿美元;福特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36万名员工,2000年一年创造了170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目前,国内已进入汽车消费的旺盛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也将达到新的高潮。加入WTO以后,外资企业进驻中国市场,亟需熟悉本地情况的专业人才。而国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需要大量人才来补给。
据首届汽车及相关产业大型人才交流会透露,5年内,上海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将超过3万名,而目前市场上这方面的人才还不足一半。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汽车研发、制造、销售等人才显得极为紧俏,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吴斌认为,5年内上海至少需求3万名汽车人才,除了包括以上三类基础人才,有关汽车旅游、体育、赛事和融资方面的人才也将成为需求热点,其薪水一年最低达到3万元,高的甚至超过20万元,但目前市场上这样的人才还不足15000名。
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汽车相关行业将会成为对汽车人才需求的潜在领域,今后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将朝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
汽车才俊:“墙内开花墙外香”
汽车业人才需求走入“牛市”,一方面说明汽车业走入了快车道,事业发展拉动了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中国汽车人才严重不足,甚至是匮乏。我国汽车人才储备不足,恰恰揭示出我国汽车业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着“重车轻人”的旧观念,竞争及管理机制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人才大量外流。一旦意识到人才的可贵时,只有花费更高的成本才能将人才拉回来。这无疑会增加我国汽车的劳动成本,将使本来就差强人意的汽车在与外国汽车巨头竞争中“雪上加霜”。
一汽、东风集团是技术精英的聚集之地,不知从何时起,在技术部门,出国和去外企工作成了令人向往的事。留在企业的技术人员思想波动。让人注目的是:新一届大学生不愿意到企业来,尤其清华等名牌院校汽车专业的毕业生,首选去向就是出国和外企,对国有汽车企业少有兴趣。据悉:目前仅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里就职的华人或华裔白领就有7000多人,这其中相当部分是我们国内培养的汽车才俊,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成了国外汽车巨头免费的人才培养基地。
打造汽车业“人才引擎”
虽然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内有甘做世界工厂的理念,但力争自主开发的呼声仍然甚高。对许多汽车企业而言,不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比产品现代化更重要。要为汽车人才提供足够发展的事业舞台,就必须将研发放在汽车生产经营的首要地位,加大自主开发的投入力度,力争与国际同步。此外,什么样的企业机制能够留住技术人员的人和他们的心,能够让他们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价值,就决不是靠口号能实现的事儿。实行短期行为的经营者留不住人,自身与企业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也不会珍惜人。激励机制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依附于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在同样的条件下,用人观念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好在中国汽车业中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一汽集团在今年发动了人才攻势,欲通过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加大内部人才开发与外部引进力度,构建核心人才群体。一汽决定:对引进的博士生,实行协议工资,月薪为3000-5000元,一次性安家费10000元,并提供三室100平方米住房等。对引进的本科毕业生,见习期工资每月2000元,一次性安家费4000元;对本科毕业生,提供大学生公寓,现3人一个房间,今年底准备新建大学生公寓;本科2人一个房间,硕士1人一个房间,并配备相应生活用品。
东风公司为稳住人才,早在一年前就实施了“人才工程”,加大激励力度,建立人才库,规定:凡进入公司人才库的,每月享受100元人才津贴、100元住房补贴,并享受3室1厅住房标准。优先安排科研课题、外出培训、出国进修、提拔重用。东风公司还以4万、2万、1万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这些工程和战略的实行,的确留住了一些人才,但并没有吸引顶尖人才的目光。
最近,广州市政府向全国公开招聘工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中汽车、摩托车企业有8个职位虚位以待。本次招聘涉及汽车、轻工、化工、纺织等近30个产业,共有48个高级职位。汽车、摩托车企业的8个职位是: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摩托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营销)、广州摩托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产品开发)、广州摩托集团公司总经济师、广州骏威客车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广州摩托车集团公司五羊自行车分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本田汽车第一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本田汽车第一销售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