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就业率真害人
据《楚天金报》日前报道,武汉洪山某职业学院对尚未解决就业问题的应届毕业生,竟“劝说”、“授意”他们想方设法到实习单位去开出假就业协议书或就业证明,否则学校不予留置档案。该校一位班主任透露说,由于目前还有不少毕业生未找到工作,就业率不理想,动员他们“开证明”,这样学校向上级报告时,他们就可以归为“已经就业毕业生”的行列了。
不少毕业生反映,逼迫毕业生开假就业证明的学校并非仅此一家。如某地一所大学有关负责人就曾在多种场合对未就业的毕业生“施加压力”,限他们在5月20日之前上交所谓的就业协议书,否则就要罚款或者将档案打回原籍。
为了完成和提高就业率,竟然逼学生开假就业证明,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比之直接的“数字造假”,这种做法似乎更天衣无缝,因为它有堂皇的就业协议或就业证明为证,上面盖着用人单位的大红印章。但它在更具欺骗性的同时,又显出其性质的恶劣:因为它无视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和户口可在原校存放二年),剥夺了学生的合法权利,而且又仗势要挟学生伙同所谓“聘用单位”一起参与造假,这与逼良为娼有什么两样?
在这些造假的始作俑者眼里,学生实际就业与否并不重要,他们看重的却是那张盖了章的“证明”或“协议”。如此完成“已经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就业率,算得上是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大“创新”。
在这种邪门招术下,学校倒是可以保证就业率了,可以不费气力地赢得上面的奖赏,而且还可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生源,招财进宝。如此利上加利,好处多多,自然有人乐此不疲,不惜弄虚作假。只是这样一来,可怜的学生却成了直接受害者。面对这样的一纸空文,他们在就业压力之外又承受着造假的心理压力。
我们常常批评形式主义,没想到这股风如今也吹进一些校园。它吹得大学生们叫苦不迭,吹得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形同虚设,吹得让我们的眼里进了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