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淡化年龄限制令人欣喜
时下,各地的人才招聘广告和招聘活动随处可见,但大都明确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乃至30岁以下,给应聘者设置了一道高高的不可逾越的“年龄门槛”,令许多“大龄人”望而却步。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和用人政策的趋向务实,有的地方在招聘人才时开始淡化年龄限制,使众多求职者尤其是大龄人员深感欣慰。
据《工人日报》消息:近日,在无锡市人才市场举办的秋季就业招聘会上,58家入场设摊的用人单位中,70%以上在招聘启事中取消了年龄限制。江阴海澜集团表示,只要合适,50多岁照用,其所提供的50多个岗位中,除少数岗位外均没有年龄限制。
无锡“银联卡”摊位虽设立了“40周岁以下”的条件,但在实际招录中也主动寻求突破,只要应聘者合适,就放宽年龄,最大可至50岁。据悉,在此次招聘会上,有一些四、五十岁的求职者被录用,找到了自己的相应的工作岗位。
我们知道,企事业单位招聘的人才多数是技术方面的、科研方面的。而据人才学专家研究,科学研究人才容易出成果的最佳年龄在25岁?45岁之间,峰值年龄为37岁;技术人才成熟的最佳年龄在35岁?55岁之间,峰值年龄为45岁。
且随着知识难度、精度的增加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以上两个最佳年龄还有缓慢后移的现象。显然,在招聘中人为地设置“年龄门槛”,就等于把优秀人才拒之门外,对用人单位没有好处。
那么,人们为什么那么“青睐”年轻人,而“讨厌”壮年人?让我们作一剖析:
其一,无非是认为青年人身体条件好。固然,青年人身强力壮,身体条件要比中年人好一些,但在科学、知识主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今天,智力和专业水平与人的体力一样重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中年人都能承担起繁重的工作,且往往还是单位的“台柱子”。
其二,青年人家庭负担小。与年轻人相比,壮年人要承担“上养老、下育小”的家庭义务,负担也许大一些,但为此在用人时 “谢绝” 他们有悖情理。况且,只要是有事业心的人,一般不会因家务而过多而影响工作。
其三,青年人思维敏捷能力强。而研究表明,人在青年期虽精力充沛但阅历不足,老年时虽经验丰富但已力不从心,只有青年前期和中年时期不仅兼有两者优点,还能避免两者缺陷,知识储备及能力发展正处于最佳状态,是一个人创造力最强、工作最容易出成绩的“黄金年龄”。选贤任能的标准应当是德才,而非年龄。
招聘人才设置“年龄门槛”的失误之处在于过分强调“年轻化”,重表面而不重实际,忽视了“有能则举之”的用人原则。而降低“年龄门槛”招聘有用之才,无疑是务实的明智之举。招聘不是“选秀”,而是为了用人,一个人只要能为我所用,又何必在乎他“皱纹”的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