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永远睁着眼睛睡觉 苏宁董事长谈用人

中国贸易报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谈用人

    苏宁电器集团,这家起源于南京的民营企业,从空调专营起步,十年间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家电销售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全国拥有300多家连锁企业、13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达60亿。“苏宁”商标不仅在华东一带家喻户晓,而且随着它全国扩张战役的打响,“苏宁”品牌已经“打过长江去”。 

    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在企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它的人才战略是如何配合企业战略的?一个在创业期获得过成功的老总他如何看待下一步发展中的危机?由此,本刊记者与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先生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相结合

    记者:据我们了解,苏宁在发展过程中请了一些外脑,大家彼此配合还很成功,譬如副总裁孙卫民,他和你合作多年。你是怎么发现并留住孙先生的?你认为苏宁能用什么留住其所需要的人才? 

    张近东(以下简称张):苏宁能走到今天肯定有一群中层干部在支撑着,这是企业培养和磨合的结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今天的苏宁。过去,孙总在学校教书,曾创办了空调业内的一份专业媒体《空调商情》,是知识型的人才,他与人沟通比较亲切,和大家有共同语言。加盟苏宁以后,通过与苏宁风格务实、严谨、敬业的队伍磨合,成为一个企业管理人。在同一企业长时间的接触,对企业的发展大家付出了莫大的心血,不知不觉就形成了默契,对企业产生了感情,很多价值在这中间不断体现。要说用物质来留住像孙卫民这样的人才,要给他多少年薪,我认为这是对他的不承认。苏宁创业初期,我们大家在很多方面,包括一些物质都很难得到保障。我想人才体现出个人价值,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事情做到以后必然会有所收获。 

    尽管我们每年也在不断调整薪资制度,做好物质基础方面的工作,但我个人认为,仅用物质力来留住人才,到今天还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这可能有点极端,如果一个企业试图用这个方式来留住人才,这个企业是很危险的,就好比老板整天坐在火药桶上,怎么能安心?像我们走到今天,我和孙卫民已经不会去谈论待遇,不会去想给还是不给,我们大家已经共同融在企业里了。企业得到社会认可,企业能够发展,那么个人就会有回报。 

    记者:苏宁的人才理念是“人品优先、能力适度、敬业为本、团队第一”,这套理论应该反映了集团决策层的人才观,苏宁的具体做法是怎样的?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没有一些用人方面“惨痛”的教训? 

    张:企业的危机,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是资金的危机,但我认为企业真正的危机是人才的危机,而这个危机会天天敲着我们,需要我们时刻去注意。如果有一天我们企业有大量的人才流失,那也就是企业将要灭亡的时候了。所幸的是,我们企业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训,因为一旦我们发现了苗头,就会将它扼杀在萌芽中,还没有从苏宁出去的人能成为竞争对手这样的事发生。进入苏宁就要把苏宁当作是自己的,不适应苏宁的人,就不是苏宁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在建立体系,建立制度,建立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我们一方面在挖掘、在培养、在推崇个人能力,一方面我们一定要把人才放在一个平台、体系中去衡量他的能力。个人能力必须建立在一个体系上,我不希望能力只是建立在个人头脑中。像苏宁走到今天这个规模,如果有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真的能够把企业带到另一个高度,我们自然梦寐以求。如果真的能做好,我们都愿意去试,但如果做不好呢?谁来承担后果?所以我们觉得这条路行不通。从另一方面看,你有能力,可是没有适合你能力的平台、体系,那么你再有能力也没有用,也只是怀才不遇。所以现在关键的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如何去认识。特别是一些成熟的人才,不是单纯用薪资就能把人才留住的,如果能这样做的话,我愿意多花钱。我们只能建立一个空间足够大的平台,用那些和我们企业能够相融的人。 

    记者:苏宁从一个10万元起家的空调商店,发展为现在的国家级大企业集团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也引进了一批人才。苏宁的人才方针是“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相结合”。那么,在张总看来,这二者的利弊各是什么?苏宁如何来平衡? 

    张:现在是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加速发展,否则我们就要被淘汰。在用人方面,现在我们就是以速度来把一些问题过滤掉,企业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不可能为了一些小问题就全部停下来。所以对待这个问题我们既要建立长远的用人机制,又要在短期内引进一些成熟的人才,我们是两条腿走路。 

    每年苏宁都会引进大学生到我们企业中,形成一种梯队模式,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有10个梯队了,我们的总监级的人都是梯队上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 

    大学生刚进来时比较年轻,没有经验,通过培养,认同企业价值观,成为我们的中坚力量,但这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引进一些比较成熟的人才,他们在进来后,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给他“洗脑”,他也会慢慢地对企业产生感情。尤其是企业如果能给他提供发展空间,那么他就会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融入企业。但这些人,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条件下,有可能奔向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点很关键,无论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都要先做起来看。新人进来,有些人可能会做业务,可是不会协调,有些人会协调可是不会做业务,如果要一个全能的,肯定非常难。这就需要平衡。可是我们经常是事与愿违,大家都想表现,导致大家互相不配合,甚至互相抵制。怎么办?只有通过做起来后,大家慢慢地建立感情,磨合到一起。我们要用数量做为保证质量的基础,就是说在磨合中,会出现一些不行的、需要淘汰的人,但我们留下的是主流,是最好的。 

    苏宁的连锁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的培养过程,我们的人员成熟了,连锁店就能发展了。我和人力资源部也讲过,当你自己是一个巨人时,去哪里找和你一样的人?苏宁的连锁业,已经是名列前茅了,已经是个优秀企业了,你再找比你优秀的,这不太可能,这个想法有些幼稚。你应该找将来能够随着我们企业成长的人。 

    我们知道用人方面的症结,就会尽量提醒自己找人也不要好高骛远。只要一个人能达到我们的基本要求,那就能为我们所用,否则我们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高速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最终是靠人才,靠社会整体的进步。这样我们在引进人才时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比如敬业精神的培养上,就可以不用像现在这么累了。 


与其说我给苏宁打下了烙印,不如说企业文化是创始人个性的延伸

    记者:你曾经说过:“综观民营企业的成长历程,原始积累阶段,靠个人奋斗形成规模化的发展;靠机遇和管理,实现可持续的规模化发展,靠的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就是企业的精神面貌,无论是否有意识地去建设,都会通过企业的各种制度、奖惩措施和员工的言行表现出来,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只不过风格各异、做法不同。”我们想了解的是,作为企业的创始人、领路人,你的个性给苏宁打下了什么样的烙印?你理解的苏宁文化是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张:与其说我给苏宁打下了烙印,不如说企业文化是创始人个性的延伸。苏宁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就是我们领导层个性的延伸,而这个个性决不是某个人的个性,是我们共同的。因为,如果我们的个性不同,我们也不会走到一起。不同的东西会被淘汰掉,其人其个性也不会留在这个团队里。 

    苏宁的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团队的文化,我们在不断的融合、完善和改变。非要说个人的话,我能够带给公司的可能就是永不言败的执著吧。这可能就是我的个性,我累大家也累,一年365天大家天天在工作,在拼命。我觉得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其实就是这种不懈地追求在起作用,这种精神是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有的。人们要追求汽车、房子,追求不断的创新。我认为人们执着的追求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要在公司里灌输这种思想。 

    就我个人来说,个人能力、精力、体力和企业发展是一个辩证关系,你觉得能力等各方面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是负面的,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说明企业在发展,在进步。你也可能在进步,但企业的发展比你的进步还要快,所以会感觉到差距。当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很愿意退出。就好比我们现在新开了几家店我都没去过,以前从装修到开业的每个细节都是亲力亲为的。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进步。在这个时候,我更多的是考虑加快培养队伍、完善体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恰恰是保证我们如何能够在创始人淡出的情况下,把我们的思想继续传给企业,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并延续下去。 

    记者:如果说在南京总部,员工能够看到张总和其他管理层的表率作用,这里的企业文化建设按100分算的话,那么,对于苏宁分支和连锁机构的成员来说,能复制多少? 

    张:如果能复制30%50%,苏宁就所向无敌了。现在还不能达到这个程度,还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 

    记者:孙卫民有一篇文章《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提到说:“用人要疑,一疑其德,二疑其能。”这样的用人之道在苏宁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用人要疑,疑人要用,是我们在碰到一些事情后有感而谈。从常规道德观来讲,我们应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比如说我们来了一个新人,他很有能力,可是我并不了解他,说我完全相信他,这不可能,这是违心的,没有说实话。我们是搞企业的不是搞政治的,我用人怎么可能不防范呢?所以我们提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我们企业不是家族式的企业,但提倡家庭式的氛围,我们用人就要用自己人,那些经过考验,互相取得信任的人,再由他们编织一张自己人的网,同事之间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我们每年新开30家店,平均每个店有500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认识他们,企业又不能没有他们,“用人要疑”这个原则就变成了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东西,使我们避免了很多错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信奉这样一个目标——为企业选拔、培养和输送最优秀的人才

    记者:有业内人曾评价过苏宁营销的“三板斧”:高薪许诺,大肆招聘;开业前媒体轰炸;开业活动“惊天动地”。这三板斧在开张之初很轰动,但后期管理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高薪许诺不能兑现等。对于这个问题,你如何解释? 

    张:苏宁在同行中的口碑还是很好的,在连锁业中,我们更不可能有“谎言”。对薪酬,我们有明确、公开的规定,比如我们的分公司销售总监年薪在10到15万,我们是在承诺岗位,而不是在承诺人。你能坐这位子,哪怕你能力不行,我也给你。但是你刚进来,没有坐这位子,你肯定不能拿。我认为,应聘是个大家相互认识的过程,我有我的要求,你有你的本事,但最终大家是通过一个相互认可的过程,我们才能互相有所获得。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去怀疑一个企业家对人才的重视。作为企业来讲,人才可能比资金更重要,如果他能给我们企业带来什么的话,我会不惜一切代价把他留住。如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能作为子公司的老总,我怎么可能不去用他呢?我既然定出了标准,我又怎么可能不给他呢?为什么苏宁能留住大多数人才,这个道理已经说明了。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来到一个地方,投资那么多,肯定是需要良好的开头。我们到一个地方,肯定希望当地老百姓能够认识我们,占领制高点。我们开业的时候,会面临很多问题,管理、人员方面都需要磨合。这个磨合期我们只能让它尽量缩短,而不可能去逾越,任何公司都不可能。 

    记者:苏宁以极快的速度在连锁扩张,你对于人力资源部的现有工作状态如何评价?对他们有何期望? 

    张:有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想法和老板的想法是脱节的,许多老总说重视人力资源,其实没有做到。我们企业和人力资源部的思想比较统一,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信奉这样一个目标——为企业选拔、培养和输送最优秀的人才。他们很辛苦,挨批评也多。目前,在我们企业人力资源部最主要进行的还是大量事务性基础工作,我希望是他们能够建立在标准的、流程化的基础之上来做。如果这些实质性的东西没有做好,而去谈所谓战略性的东西,那是虚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如果不能定下心来处理基础性工作,也就不能完全发挥他的人力价值。但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处理事务性工作,策略方面又不能得到提高,这也是一个社会矛盾。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在未来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但现在我只强调人力资源部要把基础工作做好。 

    记者:苏宁的目标是在3-5年内建立1500家店,销售规模达到300到500亿,并提出“打造中国的沃尔玛”。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是最大的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苏宁集团有哪些应对策略? 

    张:苏宁的目标很大,而沃尔玛是我们零售业的楷模,同时也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信心,也是我们未来潜在的对手。老实说,今天如果我和沃尔玛从市场的角度、从竞争的角度比较,我对它还不屑一顾。我并没有在战术上重视它,只是从战略上看它。因为从我们的行业来讲,我们是卖电器的,沃尔玛不是我们的对手。但从战略上、综合能力上来讲,我要把它当作对手,苏宁最终要发展到连锁业上,到那时,如果沃尔玛仍然是世界500强,它必然会成为我们的对手,从这个上来说,我会去研究它。现在他并没有真正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但它毕竟是代表行业,推它就是在推我们自己,希望它继续保持在世界500强之内。所以我们说打造中国的沃尔玛,一方面是借它的名,另一个是它是一强者,我可以捧它,因为它现在还不是我们的对手,因为所处行业不同。 

    在发展中,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的问题,其实不仅是我们苏宁的问题,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既然是大家的,所以也就不能算困难。我认为这困难是具体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体现在不同岗位上,所以我们不可能去整体研究,实际上我们却天天在做。虽然这个问题天天在困扰我们,但我觉得我们是能成功的,毕竟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互相交替的动态过程,需要我们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