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比行业更重要
精明的外商发现,投资中国市场,战略时机的选择比简单的行业选择重要得多。
中国,一片投资的热土,正日益被打造成为“世界工厂”。引进和利用外资正是这个“世界工厂”成长的重要因素。 2003年外资进入中国势头更猛,不过,在不同的行业中,外资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乳业,一个快速成长的食品行业,外资却黯然地退出了。
几年前,当卡夫、达能还有帕玛拉特这些国际性的乳业品牌来到中国的时候,曾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普遍担忧。但结果却是:“卡夫”被北京三元收购、“达能”由上海光明打理,帕玛拉特由南京奶业集团旗下卫岗奶业公司全权托管。外资退出的不仅仅是在乳业,日用化工、汽车、保险、啤酒这些年来都曾有过一些外资离去的情况,这似乎与外资汹涌而入的热潮很不协调。
其实,外资流动的目的是逐利。不要以为外资会好心地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实力、扩大企业规模,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用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和优惠的税收换来的。不过,外资企业也会水土不服。当某一行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外资企业连年亏损且看不到盈利希望时,他们只能抛下这块“鸡肋”而离去。
国内乳品行业正是这种格局。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目前年人均奶类消费仅为7.2公斤,不到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的8%。中国乳制品市场在未来10年中将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年来,三元、光明和伊利在竞争中初露风采,蒙牛、三鹿等企业正迎头赶上,新希望集团更是挟巨资入市。乳业的“战国时代”还远远没有结束,外资退出正好作“壁上观”。
离去并不等于放弃!最近,啤酒行业的外资又杀了个“回马枪”。安海斯公司(Anheuser-Busch),全球最大的啤酒商,百威的拥有者,近期将其在中国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增加一倍以上;SABMiller公司,全球第二大的啤酒企业,也斥资6.75亿港元,收购国内第四大啤酒企业哈尔滨啤酒公司29.6%的股权,而SABMiller公司还同时拥有中国第三大的华润啤酒公司49%的股权。
外资杀回啤酒行业的道理很简单,经过近10年的激烈竞争,国内啤酒行业的整合已基本完成,格局基本稳定,各企业的盈利状况正在稳步提高。所以,外资到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时候了。
可以预言,外资在乳品行业也会重新演绎一遍国内啤酒业的整合过程。外资以退为进的策略还说明,外资永远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做雪中送炭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