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别破坏原则
商场上,“乱拳打死老师傅”曾经是一种精彩,但乱世中的“草莽”,最终很难成为“王者”。
对于国内第一批获得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国内市场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江湖”了。从企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国内企业正在从创业者的家族式管理,向由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的职业化管理过渡。这个过渡时期,可以称作“半职业化管理”阶段。
不过,即使过了创业期,企业在“半职业化管理”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减少。以前,仅凭着过人的胆量以及抢了半步先机就大赚特赚的企业家们,如果继续凭借自己的经验主义,继续“大胆决策”,很可能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有的企业家发明什么量子理论,希望跳跃式发展,但企业却越跳越小。其实,企业家所面临的半职业化管理中的风险,并不是很难解决。难的是企业家要有一种实事求是、老老实实、不折不挠的态度。
企业家必须明确自己的思想路线,即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我认为主要有三条:一是“按常识办事”。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崇尚逆向思维的年代,但“按常识办事”确实很重要。举两个例子,当年的“义和团”,号称“刀枪不入”,结果慈禧太后信了,向洋人宣战,直接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京;另外,两年前信奉新经济理论的网络公司,号称可以不盈利,结果死掉了一大批。这些都是不按常识办事的结果。
第二条原则是“小即大,实则久”。长寿的企业一定是从小一点一点做到大的,一定要做实了,才有可能基业长青。妄想着短期内超常规发展,一夜暴富,其结果就有如“拔苗助长”,一觉醒来,便是枯苗一片。记得国内有家IT公司号称要招聘5000名软件工程师,使自己一下子就成为国内软件行业的老大,但结果只能不了了之。
第三条原则是“假定别人比自己聪明,至少是一样聪明”。只有这样,才能老老实实去钻研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才能以一种公正、负责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生意伙伴,而不是仅靠那么一点“权谋之术”或“农民式的狡猾”求发展。否则,便是“掩耳盗铃”,最终受骗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