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你的圈子影响你的充电培训

精品购物指南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培训也是分“圈子”进行的。如果你找错了圈子,误入别人的课堂,则不仅其他人另眼看你,你自己也会尴尬。

  作为时下“白领”、“金领”们热衷的一种充电方式,培训虽然不像鸡尾酒会、会员制俱乐部那样,被打上鲜明的时尚印记和层级标签,但它同样是一种以“白金”阶层为主要参与者的时髦的社会活动。人们参加社会活动,自然而然就会分出“圈子”来,管理培训领域里的这种“圈子划分”,近来有愈演愈烈之势。

  人以“层次”聚

  参加过公开课的人大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运气好”,遇到来上课的学员层次都与自己相近,或比自己还高,那么在课堂上大家相互探讨,课余时间彼此交流,收获颇多;培训结束,还另外收获一沓名片,中间有些同学兴许能发展成朋友。

  如果“运气不好”,学员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不仅没有良好的讨论气氛,还时而有人向老师提出叫人“瞠目结舌”的问题。一堂课下来,后悔不迭,要不是心疼花了钱,真恨不得马上走人。

  有人或许也有这样的经历: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课程,想提高自己某方面的专业水准或管理能力,到了课堂上才发现,自己与课件设置的水平差了一截,老师引用的名词不解其意,同学谈论的问题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于是,或者云里雾里呆坐一天,或者只能袖手旁观看半天热闹。

  对于热衷培训的人,我们有个称呼叫“KFC分子”--K代表knowledge,F代表friendship,C代表change。人们参加培训,除了获取知识,还有两个重要的目的分别是交际和寻求改变机会。很显然,K的实现可能更多地由课程本身和讲师的水平决定,和什么样的人一起上课则影响着F和C的效果。

  物以类聚,人以圈分。人们游走于各种圈子之间,往往就拥有了繁杂多彩的生活,也就拥有了四通八达的资讯,拥有了一种叫“人脉资源”的东西。

  培训按“圈子”划分,目标和结果与此相若。

  课分“三六九等”

  只有同一“圈子”的人在一起上课,课程的效果才有保证,聪明的培训机构自然深谙此道。安排层次相当的人相聚一堂,让能够碰出“思想火花”的人相遇,给期望结交朋友的人提供机会,已经成为一些培训组织者的共识。

  首先,面对偌大的需求市场,每个机构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我为哪一个圈子的人服务”的问题。比如,以“高起点、国际化、专业化、研究型”为标榜的清华经管学院高级管理培训中心,便明确只做高层经理的培训,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亚太地区大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因此,他们的一部分课程如清华.哈佛高层经理研修课程定位于高端高价格,普通人即便愿意拿出几万元的花费,也会被拒绝参加,因为专门设立的招生办公室会对每张报名表格进行审核,其条件之苛刻恐怕不亚于商学院EMBA的申请。

  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培训机构会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加以区分。光华管理研修中心的通用管理类课程针对培训对象的三个层次(基层、中层和高层),分别设置了五种适合不同需求的课程,如“团队领导技能”、“客户服务”、“八项基本管理技能”等课程适合刚刚就任管理职位的人群;“经理人与组织”适合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课程则只适合总裁级的管理者上,“初级的管理者可能会听不懂。”该中心市场推广部吴女士说。

  显然,那种无视“圈子”的存在,依然停留在“交钱即可上课”阶段的培训课程,将被淘汰在“圈子”之外。而你在参加培训之前,也不得不先问两个问题:我属于哪个“圈子”的?来参加培训的人和我是一个“圈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