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
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毕业生除了“上刀山”(考研)或是“下火海”(参加招聘会),还有哪些求职渠道呢?
1 曲径求职:考研
据统计,在刚刚结束的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今年全国报考人数又创历史新高,约为79.9万,比2002年的62.4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人数为38.4万人,比去年净增11.1万,占报考总数的48.2%。今年拟录取21.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33%,录取比例约为27%,略高于2002年。也就是说,自1999年以来,每年的研究生扩招的幅度都很大,本科生就业不理想就考研、考博,势必增加研究生的就业难度,博士就业也很少如其所愿。把考研当作什么,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严峻的就业压力把相当一部分学生“逼上梁山”,期望通过考研来获得理想职位的人在考研大军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考研之后又怎样?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女研究生抱怨地说:“当初考研因为就业不理想,现在还找不到满意的,耗费了精力还少了三年工作经验,岂不是白学了。”就业“砝码”高未必能降低就业难度,却带来更高的期望值。
还有的人由于对现实工作的不理想,重新换岗位或者行业对于已经工作了的人来说都不太容易,牵涉到人事关系的调动。先到一个悠闲的小单位落下脚,考上研究生后便远走高飞,考研成了最好的途径。
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给自己“充电”,把考研作为专业知识的“回炉升华”,无疑是对工作最有帮助的,就业自然不是问题;如果为了逃避本科生就业难的现实,三年后依然要面对就业,而这三年来你的就业指数却未必会提高,因为市场并不是因为人才多而提高要求的,而是分配不平衡;同样如果把考研作为改行的跳板,那么报考前对行业及就业趋势的了解很是重要,毕竟隔行如隔山,研究生在该领域并不是初级水平。
2 参加招聘会
在大型招聘会现场,里面的人穿来挤去,外面的人还在不断涌入,至今已经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的王箫形象地比喻说:“真是比上班高峰时的地铁还挤!”他还将此番感受告诫同学:“参加招聘会时少穿衣服,那可是个力气活,摩擦生热!”
专家们指出,大学生应有选择地参加校园外专场招聘会,像那种较大规模的分科类招聘会,如师范类、综合类、理工类、医药类、外语外贸类等等;或是分行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如金融、电子、电力、交通建筑等小规模的招聘会。为避免千军万马盲目“赶场”,还应事先看用人单位是否依据有关高校、专业和层次来发放门票,以提高“命中率”,因为用人单位都是抱着招人而来,确有用人需求,所以用人信息真实有效。
而一般人才中介机构举办的招聘会,招聘单位主要是以招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为主,希望招来的人才立刻能上岗工作,即使号称是毕业生专场,仍可能混杂有一些并不招应届生的单位。高校内部的系列小型供需见面会也要重视,因为这种直接到学校特别是院系的招人方式,是最有针对性、最容易使双方达成协议的,而且持续时间也最长,可选择范围较广。正确地选择招聘会,可以降低求职成本,也不用到处东奔西跑。
3 报纸招聘广告
报纸招聘广告的真实有效性较大,因为登广告是要花钱的,同时广告版面的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单位好,职位好的话,竞争力是很大的,几百人争抢一个职位的情况常有。
4 网络招聘
目前很多企业在专业人才网站公开招聘,而像IBM等一些企业还注明只收网上投递的简历。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上招聘信息、把自己的简历挂到网站人才库中、通过电子邮件投递简历到相关企业争取更多机会,已是十分值得毕业生们充分重视的求职方式。
5 实习单位
紧紧地抓住在实习单位的机会,努力表现,如果双方合适,省心省力,当然是最简洁的求职方式。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对单位的领导、同事及各方面的情况都有些了解,正式进入后也便于工作的继续开展。
6 人才服务机构
像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中,都设有委托招聘部等类似部门,一些企业委托这些部门实施招聘,毕业生如果把自己的简历放一份到这些部门中,也不失为一种途径。
7 社会关系
通过亲朋好友打听招聘信息,通过熟人推荐,也是符合目前国情的求职方法,同时有熟人介绍,对单位的状况也会很了解。
总之,求职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积极主动地合理利用起来,多一种渠道便多一种可能。
信息链接
大学毕业生太多了?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是4571万人,平均每10万人具有大学学历以上程度的为3611人。即使加上2001、2002年新增加的357万人,全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仅仅是4928万人,平均每10万人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也不过3893人,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人当中才有不到4个大学生。这样的平均数据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速度相比更是偏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