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围绕市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为适应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和非师范类毕业生比重增大的形势,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推出不少创新举措,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实习促就业。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学生毕业进入职业领域,只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使学生及早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学校应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开展职业教育。
为了给在校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为进入社会早作准备,北师大结合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就业结构,参照国外大学就业指导的模式,提出“创造更多经典的社会实习实践的品牌项目”的目标。
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协同研究生院,参加了浙江“鄞州地区人才引进高峰论坛”,当场签订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协议书,实现产、学、研结合,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直接到用人单位实习。此外,北师大还与一些报纸、电台建立了初步联系,争取为在校生创造更多的常规性、规范化的实习项目。
研究生培养以就业为导向。长期以来,传统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研究型的学术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而近年来就业情况是,很多研究生毕业后走上了更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岗位,不能继续直接从事专业工作的现象将越来越多。为此,北师大提出面向社会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由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向提升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并重的方向转化,同时加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将学生就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去年7月毕业生刚离校,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就将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建议,积极反馈给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和领导,供他们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时作为参考。
为适应人才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和研究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生院提出“分类定标”和“宽口径、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并分类制定多样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形式上,加大实践课、新学科课、实验课的力度,并要求研究生导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贯彻这些培养方案。
完善职业能力培训体系。就业指导不仅要面向毕业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大二、大三和研一、研二就开始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在内容体系上既有就业意识的引导还要有就业素质、就业能力、角色转换的培训;在形式上既有大型讲座,又有小班培训,还有谈话式的就业沙龙,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课、选修课。去年11月,北师大开展了主题为“走出自我,时刻准备着”的就业指导系列活动,既有大型的塑造职业形象、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等方面的讲座,又有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小班培训。
就业指导的目标和作用既应有像面试、简历制作等技术层面的一时之用,也应该有受用一生的长期之效。北师大与有关部门协商,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生哲学的引导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真实的社会,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学术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减轻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角色转化的痛苦,使他们能够在就业大众化的时代,按照社会化的要求塑造自己,真正使他们一朝聆听,终生受益。
就业个性化辅导。鉴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具体问题,为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北师大就业指导中心特别推出
“就业个性化辅导”服务,与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个性化辅导内容包括就业政策、简历制作与修改、面试指导、就业流程、落户手续办理、出国留学、就业心理调适、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自我定位、行业了解、职业决策、角色转换与社会适应等。个别辅导时间一周3次,平均每周咨询达5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三的学生自觉地将专业的就业前景、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综合考虑,做为考研专业选择的依据。
发挥就业社团作用。学生是就业的主体,而学生因为年龄、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同,就业和职业意识、就业和职业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学校就业指导的作用相比,学生社团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作用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职业生涯发展社是北师大学生中第一个有关成才就业的社团,该校就业指导中心在社团创办之初就给予大力支持,对他们的活动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社团安排活动场地,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利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以点带面,不断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意识,让学生未雨绸缪,早作职业规划和职业准备。社团开展了以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合作意识”为目标的素质拓展训练,使参与者在人际沟通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在学生当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