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职场 ABOUT LEBOWIN
News

从“企业加值”角度关注HR

慧聪网 猎头职场 2011年08月01日
  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实力传播公司成立了“企业加值部”,除了要完成人力资源部的角色,还要帮助企业做好知识管理。 

    2003年年底,由于全球战略合作调整,可口可乐不得不结束与实力传播的品牌策略合作。在激烈竞争的媒体代理和广告传播业,因为客户走失,公司裁减掉相应项目的员工是比较通行的做法。 

    但实力传播副总裁邱晓文告诉《财经时报》:“裁员没有发生,这不仅仅由于实力传播很快接到了另一个大客户,妥善地安置了原可口可乐项目组的员工,更为重要的是,这充分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经营理念。” 

  从“企业加值”角度关注HR 

    早在1999年,实力传播公司也曾一度失去占当时公司总体业务1/3的大客户——宝洁。出于经营压力,实力传播的欧洲总部也表示过,应该裁减当时由30多人组成的宝洁项目小组。 

    但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志恒顶住压力,毅然决然保留下员工,随后证明,这些员工奋力开发新业务,弥补了宝洁走失的利润缺损。而且在不断争取下,两年后,宝洁又重新回到实力传播客户名单中。 

    这可以算作实力传播人才价值挖掘的一次大胜利——充分关注人的价值,发挥人的能动性,最终为企业实现增值,在实力传播并非一句漂亮的外界形象“公关”词语。 

    在外界一直以另类闻名的李志恒,在公司管理上,确实处处体现出他的这种另类。 

    2001年,李志恒挖来在媒体从业多年的邱晓文,专门负责组建“企业加值部”,这个听起来不明所以的称呼,让很多接触过实力传播的人士,直到现在仍然不知道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甚至有人讥笑说:“实力传播的企业加值部就是人力资源部,这些做品牌的就是爱玩花活,叫法不同而已。” 

    对此,邱晓文解释:“叫人力资源部或者人事部,太传统了,不足以体现公司对人员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部门的成立,让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人力做到加值。” 

    从这一意义讲,企业加值部,除了要完成人力资源部的角色,还要帮助企业做好知识管理,而后者才是实力传播企业加值部的特色所在。 

  严格的各级培训体系 

  实际上,企业加值部成立的本意就是帮助公司培养大量各级人才。 

    实力传播于1996年成立,当时只有40多人,人员考核比较简单,这么少的人,企业领导可以很清楚地记住每个人的个性、生活习惯、学历背景、工作能力等信息。如果此时成立一个HR部门,等于多增加了一道人员流程,反而放慢了业务效率。 

    当公司2001年发展到200多人规模,且还面临规模扩张需要时,更多的管理人才需要从内部培养产生,这时的实力传播已逐渐摒弃了成立之初主要靠外界挖角、招聘人才的做法。 

    在实力传播,即使很多高层也必须时常接受特殊培训。对特殊级别的员工,还会被安排到实力传播的国际分支机构“留学”,与其他外籍员工交流,以提高个人眼界。 

    除了一整套培训机制外,企业加值部还在公司内部设立图书馆,收集大量专业数据用于员工参考,帮助组建公司的各种社团,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讨论,达到部门间沟通。 

    “通过这些手法,实力传播所要完成的是帮助员工提高主动性,主动提出工作要求,主动提供对公司资源的需求。”邱晓文介绍说,经过这些措施建设,实力传播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员工内部培养工作。如果没有企业加值体系的建立,从2001年到2003年的公司高速增长很可能不能实现。 

  怎样面对竞争对手挖角 

    外界对实力传播有“黄埔军校”的叫法,它的老对手“奥美”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即企业花费大量金钱培养出人才,最终却被竞争对手挖去。一方面自己损失,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手的实力。这一问题在广告和媒体代理行业比较突出。 

    但邱晓文告诉记者,作为“老板”的李志恒并不这样看,他向员工们分析过,从实力传播出去的人大体有三个去向:一是去媒体;二是去厂商的市场部门;这样,今后实力传播和媒体、厂商合作就增加了把握。只有少部分人会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但如果坚信实力传播是在自己领域最好的企业,这些员工就没有理由不最终回到实力传播。 

    在很多企业非常忌讳员工回头,一直有“好马不吃回头草的说法”,显然李志恒不这样看,“必须要好马吃回头草”,为此,在实力传播内部,有一条规定,各级经理要锁定一些优秀员工,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使员工离开,每一位主管都应该继续保持与其联系,以达到在适当时候,使这些优秀人才回流。 

    在全球咨询业知名的麦肯锡也有类似的“离职员工校友录”,用于继续团结离开企业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实力传播与麦肯锡的做法,给了其他企业很大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