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企如何应对语言关
近日,由中华英才网发布的11月就业指数表明,11月对于期望进入外企的求职者是个“好日子”。外企提供职位量的总数是本年度的又一高点。据报告显示,外企销售、行政类人才需求明显上升。这对诸多希望在外企谋职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近几年,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另外又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派”来势汹汹地杀入职场,使得进入外企的难度不断增加,竞争越发惨烈。希望成为白领一员的人们无不抓紧一切机会随时随地地补充自己的能量。
外语,作为进入外企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备受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重视。那么对于目前正在外企工作和正打算进入外企工作的人们来说,如何正确掌握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素质?如何正确面对“外语”问题呢?
别再沉湎于“证书成就”
戴尔国际英语总裁王中伟认为,目前职场中仍存在着许多对“证书”盲目崇拜的现象。王中伟介绍说,随着这几年的求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人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对证书的心理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如果是到外企工作,更是准备多种英语证书或成绩单。他举例说,到戴尔应征的人员中不乏怀揣数种英语证书的情况,四六级证书、GRE成绩、雅思成绩……恨不能把所有的英语考试全考一遍。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求职生涯多加砝码。
外语水平仍有差距
北京新东方学校口语部项目负责人资深教师李莘认为,从目前求职者的整体语言素质看,距离外企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他说,外企需要能沟通的人,而现在一般学习口语的人们追求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能说、能开口。目前大多数同学在口语方面的追求是发音、句型、单词量等方面。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在外语交流能力方面提高自己。他认为,要想用外语交流,就必须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只有做到这些,在话题选择,语言运用等方面才会更有针对性。
企业最重是效益
王中伟认为,诚然,能够取得多种证书的确是对一个人能力认可的一种表现形式。取得的证书多,确实可以说明他在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并不是全部。从现在的企业发展策略看,无论是中企还是外企,企业经营者重视的不再仅是求职者手里的几张文凭、证书。
王中伟指出,对企业来说,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能出成绩才是衡量一个人才的最终标准。那些只把眼睛放在求职者证书上的管理者在市场检验中,最终将被淘汰出局。有证书不代表可以打胜仗。尤其是对外语水平来说,证书只是证明了你的语言考试等级,而对于工作来说,现实和考试是两码事。工作中所应用到的外语,实用性极强,不是单靠多背些单词,多读些语法、句型就可以掌握的。所以,千万不要沉湎于自己的“证书成就”,要在工作能力上多加严格要求自己。
听说读写“一个都不能少”
王中伟认为,在外企工作中,外语的听说能力是第一位的。其实这点很好理解,在外企工作,外语是更好地把握工作进度、掌握工作流程的工具。平时和上司、同事间的沟通交流都要凭借外语来进行,而那些“高分低能英语”、“哑巴英语”都是此中大忌。
李莘认为,口语学习有两个阶段:一是语言练习阶段,是指语言表象学习阶段,如:语音、句型等;二是交流阶段,是指思维价值观等,二者缺一不可。大家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去确定努力的方向。
读写能力要着意培养
永宗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场经理汪涓认为,在外企工作,笔头、案头工作能力一定要强。她建议那些打算进入外企工作的求职人员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读写能力。她说,因为刚进入外企工作,多会分配做基础辅助工作,查资料、写报告是工作的主要内容。没有过硬的读写能力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她介绍说,从目前的用人状况看,大部分职员都可以无障碍阅读一般性的资料,但专业资料仍然是阅读书写的主要阻碍,关键时刻的读写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很大程度上的工作失误。汪涓建议在职者和已有既定目标的求职者可以有意识地多学习一些自己相关行业内的专业英语,这对自己在外企的发展大有好处。
参加培训班
戴尔总裁王中伟认为,补充在外企工作所需的外语知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培训班。很多人出于经济因素和时间因素的考虑,选择在家自学,但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外企英语的针对性很强,课程内容是结合日常的实际工作而定,自学的最大缺点是抓不住学习重点,不知该从何下手。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背一肚子单词,对实际工作起不了太大作用。
在“海归”面前切莫自卑
这几年,“游”进职场的“海归”是越发多了起来,求职面试时,备不住坐自己旁边其貌不扬的那位就是一个留洋归来的硕士博士之类的。人才市场的火爆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随着社会各方面对“人才战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人才市场的总体素质也在节节攀升。以前稀罕的留学人才在目前的人才市场里也没了昔日傲视群雄的威风。
竞争要打心理战
从目前市场状况看,海归的主要求职目标就是外企。竞争是在所难免,已成定势。那么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本土求职者应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呢?北京市中高级人才市场经理马新军强调,在竞争中,心理素质一定要好,面对“海归”时,切莫自卑。他介绍说,从本土人才和留学人才的差距看,语言的确是最明显的一点。但决没必要因为英语说得不地道就自卑害怕。语言毕竟是工具,只要确实拥有真才实学,工作能力强,没有理由会轻易输给别人。
把握自身优势
李莘强调,“海归”派的优势是其具有丰富的在国外生活、学习的经验,而劣势则是对国内情况不够了解。国内求职者应充分发挥自己对了解国内市场需求的优势,努力学好“交流英语”。这样即使没出过国,也能营造出一个适合自己外语氛围,从而弥补国外生活学习经验的不足。
由“背诵”转向“习惯”
王中伟介绍说,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只要勇于开口,能切实表达语意,就已经达到目标了。但事实上,困扰本土人才的最大难题在于,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始终局限在“背诵”阶段,而距“习惯”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在人才市场里,很难找到没学过外语的人,但也很难找到真正“会”外语的人。在外企工作,领导者更欣赏的是能和他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抒发见地的人才,这需要的就是“习惯英语”。只有及时将“背诵”转为“习惯”才是为自己增加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